手机屏幕的“去鲜艳化”其实是整个行业的成长2010年当三星方面推出他们的初代Galaxy S时,这款机型几乎是立刻成为了爆款,并且在各方面的使用体验上,都要远好于当时其他的安卓高端机型。
从当时的用户反馈来看,大家对于这部手机最大的好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初代“猎户座”芯片在性能上远胜彼时主流的德州仪器OMAP3系列,尤其在游戏画质和帧率上优势明显。
其次就是三星当时为Galaxy S所配备的初代Super AMOLED屏幕,在色彩表现上带来表现更为震撼。要知道在这之前,绝大多数用户可能对于“手机屏幕”的认知,都还停留在诺基亚时代的低分辨率、非全贴合液晶屏阶段。即便此前已经开始引人关注的一些全触屏智能手机,比如初代iPhone、初代Moto里程碑,它们也依然采用的是非常普通的液晶屏幕方案。
相比之下,Super AMOLED超高的对比度、黑色完全不发光的特性,以及浓艳的色彩,很明显就会让人觉得液晶屏幕相比之下显得“苍白”、缺乏感染力。
正因如此,后来在很短的时间里OLED便迅速走红,成为许多品牌早期安卓旗舰机的宣传卖点leyu乐鱼。更是因此导致了OLED面板的严重缺货,最终倒逼HTC、联想,甚至是三星自己,后来都不得不又推出“换用”SLCD屏幕、“阉割”显示效果以换取出货量的产品。
平心而论,当时的那些OLED屏幕显示效果真的好吗?其实并不见得,因为它们普遍存在极为严重的偏色和过饱和问题。也就是说,消费者在当时那些手机上看到的颜色,并不是“更生动”的、而是存在严重错误的色彩。
然而,正如滋味浓厚、但完全丧失原味的食物也会有人喜欢一样,对于早期的智能手机用户来说,初期OLED这种极度错误、“重口味”的显示特性尽管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对于绝大多数本就没有看过什么高品质显示设备的用户来说,它们依然非常“讨喜”。
不仅如此,当时间又过了几年,智能手机的影像功能开始愈发被重视时,这些颜色并不正确的OLED,甚至成为了手机厂商遮掩其影像短板的一种“窍门”。
具体来说,那时候的手机厂商往往会刻意将出厂时的屏幕模式,设置为所谓的“鲜艳模式”。这样一来,尽管屏幕本身的素质可能并不差(也就是并不像早期OLED那么偏色),但还是会被“人为”地拉亮和增艳。从而使得消费者在拍完照、在手机上回放照片时,看到比实际更亮和鲜艳的色彩。
很显然,这算得上是一种“作弊”行为。而且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一旦用户将那些他们自以为“色彩很不错”的照片拷贝到电脑,或是发给他人观看时,这种靠屏幕调校弄出来的后期增艳把戏,就会立刻穿帮。
有意思的是,当时间推进到最近两年,整个手机行业对于屏幕色彩的处理方式,似乎突然来了一次“180度”的转变。
首先,是部分厂商开始将它们的屏幕交给第三方机构去测试色域、色准、可视角度等客观参数,并以此为基准,在设置里提供了所谓的“专业模式”或“原色模式”。不过在那个时候,厂商们普遍都还不会将这些模式设定为出厂默认开启,因为它们普遍存在着白平衡偏黄的问题,不太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视觉习惯。
随着技术的进步,部分厂商成功实现了不影响屏幕白平衡,能够均衡日常观感和色彩准确度、更先进的出厂显示调校。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部分高端机型开始将屏幕的出厂状态设置为经过校色、能够还原本来色彩的新模式。消费者在拿到手机后,也终于不再会因为屏幕自带的“增强”,而看到错误的色彩了。
但这还没完。因为就在近日,一些用户发现2024年的部分新机,甚至还开始主动削弱“鲜艳模式”的效果。起初,他们认为这可能是BUG,但随后厂商的回应似乎表明,不再在智能手机上提供过于鲜艳、失真的显示模式,有可能已经成为了部分高端产品的一种全新思路。
不得不说,对比十几年前OLED靠着“艳丽”上位,如今智能手机一再削弱屏幕“鲜艳度”的做法,颇有种“风水轮流转”的感觉。
当然,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它都可以算得上是好事一桩。因为这既意味着如今的手机OLED屏幕已经可以“正儿八经”地做到准确的显色,不再需要靠人为的增艳去讨好用户的眼睛,也代表着如今的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屏幕的“还原”,已经有了普遍的认知和需求。
Copyright © 2016-2025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粤ICP备16021038号-2 Xml网站地图 HTML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