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020-123-1374leyusports@szegm.cn

  1. 乐鱼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乐鱼官网“脱果”倒计时两岸共此时

作者:小编 日期:2024-02-25 18:33:37 点击数:

  乐鱼官网“脱果”倒计时两岸共此时近年来,不止果链企业面临“砍单”进入危机,台湾其实亦如此。两岸果链命运相似,不同的则是背后原因:厂商的直接归因在于苹果不断推动供应链外移,台湾厂商的危机归因则是因为——iPhone带来的资本故事已经光环不再。

  “若说苹果是台湾出口主力和电子产业链的衣食父母,一点都不为过。”在苹果一骑绝尘,销量蒸蒸日上的时代,台媒曾有过“一支iPhone救台湾”的说法。

  在苹果之前,PC(个人电脑)市场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台湾电子产业的生死。已经成为台湾经济支柱的电子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PC生产的代工业务,并在承接外包业务的同时,发展出了宏基、华硕等自有PC品牌。数据显示,2005年之后,台湾制造商掌握了全球9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产能,其电子业的全球品牌力也一直延续到了智能手机时代挺进前半场的HTC。

  2011年前后,台湾电子产业受PC市场开始进入衰退期影响而陷入阴霾。在同一时间段,将手机带入智能时代的苹果很快承接了作为PC时代遗产的台湾电子制造产业链,助其走出阴霾,维持荣光。在2014年iPhone 6发布之前,台湾有28家苹果的直接供应商,鸿海、和硕、纬创等PC时代兴起的代工企业均在其中。《商业周刊》评价认为,一张史上最大的苹果iPhone订单,从营收、股价、就业全方面提振了台湾电子制造业。

  十年之后,“一支iPhone”已经无法再次拯救台湾电子制造产业。从行业的整体数据上看,智能手机赛道的崛起和衰落速度均快于PC。PC崛起从1995年开始,到2011年结束,成长期有16年,而智能手机2007年开始发力,到2017年已经到达顶点,成长期只有10年;对比衰退幅度,从2011年到2022年PC市场衰退了18.9%,而从2017年到2022年,仅5年时间,智能手机市场的衰退幅度就已经超过PC,达到20%。

  智能手机市场的衰落,直接影响了台湾全岛出口。数据显示,台湾上半年出口额大幅衰退18.1%,为十四年来最大降幅。其中,电子产业出口额减少了155亿美元,占到总下降额的三分之一。

  这样的困境下,台湾电子产业正在试图摆脱对苹果的重度依赖,将目光转向更有潜力的AI领域,将黄仁勋的英伟达视为带领本地果链大逃杀的新一代救世主。为此,台积电、日月光、纬创、鸿海都在AI领域重金投入,并已经获得了不错的增长。其中,鸿海在AI服务器业务上的营收达到2000亿新台币,纬创则达到150亿新台币。

  但是,正在大步迈向AI时代的台湾电子产业,依然面临着与iPhone时代同样的难解症结——主要能力依然集中在上游代工领域,对单一的国际品牌巨头过度,导致其电子产业链条缺乏场景纵深和生态发散,难以在AI、智能汽车等新领域中培育出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下一代本地品牌。

  总结来看,相较于蜂拥而至布局下一代造车品牌的华为、小米、比亚迪,及产业链中一票正在“脱果”跟队的欧菲光、歌尔和天马微电子们,台湾电子制造业在场景生态和终端品牌的布局弱化了不少。

  受到智能手机市场衰退的影响,台湾电子产业普遍面临营收减退压力。2023年1-7月,欣兴、日月光、台积电、大立光、伟创、鸿海等台湾企业的营收同比下降了22.7%、13.1%、3.7%、12.2%、11.6%、4.7%。位于产业中游的石英元器件、印刷电路板、电池模组等零部件的供应商营收降幅普遍在二到三成之间。

  在iPhone 15系列发布之前乐鱼,台湾电子制造业人士与市场形成了两种预期:在市场看来,拥有3nm制程的A17处理器、轻薄的钛合金边框和潜望式摄像头的iPhone 15系列将带来iPhone近年来幅度最大的改款,很有可能提振销量;但业内人士则认为,情况并乐观。甚至,有人透露,苹果在6月与供应商的沟通中,将2月给出的出货预期下调了10%到15%。

  iPhone 15系列发售之后,确实没有带来惊喜。一方面,库克这次的刀法不再精妙,A17处理器仅用在15 Pro和15 Pro Max产品上,潜望式摄像头更是仅给到了15 Pro Max,作为出货主力的15和15 Plus在配置上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更新。在消费降级的大趋势下,即使是苹果固有的超强品牌力也无法支撑强行Pro的营销策略。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品类的整体衰落正在加速。IDC的预测认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同比减少4.7%,降至11.5亿部,成为十年来出货量的最低点。被台湾电子产业倚重的苹果首当其冲。多家机构预测,iPhone 15系列的全球出货量将在7000万到8000万部之间,相比iPhone 14系列9000万部的出货量大幅下降。

  摩根大通分析师Samik Chatterjee在报告中分析也表示,iPhone 15系列的购买热情已经开始消退。iPhone 15的平均交货时间为1天,iPhone 15 Pro为15天,iPhone 15 Pro Max为25天,这一数据均低于去年iPhone 14系列上市时的表现。在中国、欧洲等市场,iPhone 15系列的发布均未改变苹果销量下滑的颓势。

  作为苹果潜望式摄像头的供应商,大立光的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减少了11.19%,2023年前10个月营收同比减少3.05。与此同时,大立光预期其11月的出货要高于10月,其累计营收有望转为微正增长。这也说明,在衰落周期内,市场的单点爆发已经难以向上游供应链传导更大的增长动能,更何况这个爆发还不大给力。

  IDC全球研究总监Nabila Popal表示,十年前消费者每一到两年就会更换新手机,现在消费者的换机周期已经拉长到了两年至三年半,手机功能越来越强,技术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小,消费者倾向使用更长时间。相比于顶峰期,智能手机的全球出货量已经下降了3亿部左右,在这样的趋势下,还能保持微正增长已经很了不起了。

  随着“果链”魔力不再,不少厂商已经改为奔赴华为,拱起“华链”热潮,而台湾电子产业也在积极寻找“脱果”后的下一个大客户靠山。就具体动作而言,位于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厂商和位于下游的组装厂商正在尝试把握住AI新浪潮兴起的机会,为自己创造新的出货机会和市场增量。位于中游的元器件供应商在AI之外,还试图在智能汽车、低轨卫星、清洁能源、AR/VR等更多领域中寻找机会。

  在芯片端,欣兴在今年投资300亿新台币扩建新厂,以满足AI和高速运算芯片产品的需求;日月光半导体推出了与台积电类似的针对AI和高速运算芯片的大型高效能封装技术CoWos;台积电则已经在2022年就将AI和高速运算芯片的营收提升到了41%,超过手机芯片,成为第一大业务。

  另一台湾果链大户纬创则凭借其与英伟达的深度绑定,在这轮AI热潮中成为了炙手可热的AI概念股。摩根士丹利将纬创未来两年的盈利预期上调了49个百分点,理由是认为纬创作为英伟达最亲密的合作伙伴,虽然负责生产的DGX服务器2023年的出货量在5000到10000台,但是利用纬创生产的GPU基板和英伟达的HGX架构进行客制化设计的服务器出货量可达16到16.5万台。

  这些产品均在纬创位于台湾湖口的一万平米新厂、台湾新竹旧厂和台湾湖口旧厂进行生产。之所以能够绑定英伟达,是因为纬创在2017年苹果代工业务如火如荼时,就开始押注业务多元化,为当时体量不大的英伟达代工生产DGX-2服务器。在此之前,规模和技术都更强的台湾广达曾帮助英伟达生产了第一台AI服务器DGX-1,但因其需求太少,而退出了DGX-2的生产,将机会让给了伟创。

  并且,纬创最初也似乎不重视DGX-2的生产,仅将英伟达挂在负责品牌生产的单位上作为搭头进行生产。但是,在生产DGX-2的过程中,伟创团队经过深度调研判断,GPU比CPU更能满足未来AI的发展需求。于是,该公司将赌注押在黄仁勋身上,为英伟达单独设立了与戴尔同级别的生产单位,并投入大量资源全力配合英伟达的研发需求,最终得以率先掌握GPU的技术规格,并拿下核心零部件GPU基板的代工业务。

  晶技则是在元器件供应商中,少有的把握住AI脉动的台湾企业。晶技此前为苹果的iPhone、AirPods、MacBook提供石英元器件,移动通讯方面的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31%。在英伟达强势崛起后,晶技开始为英伟达的AI服务器H100提供石英晶体振荡器(CXO)。目前,晶技的AI业务营收占比已经达到12%。

  与iPhone中使用的无源石英元器件不同,H100中所需要的石英晶体振荡器(CXO)是靠电力支持实现高频率信号的传输。为了满足英伟达的要求,晶技在开始进行技术和制程跳跃,将生产环节从机械加工升级为半导体制程,来制造出能够适应更高的温度、拥有更薄体积的石英元器件。

  不难发现,在台湾企业拥抱AI浪潮的过程中,英伟达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就像智能手机时代的苹果一样,英伟达正在成为台湾电子产业在AI时代的救世主。从台积电到晶技,台湾电子产业并没能摆脱依赖于单一巨头企业代工的宿命,但在某种程度上,随着电动车产业浪潮正从中国加速出海,方兴未艾,AI芯片浪潮也正在成为台湾电子产业从过去几十年发展中能够攫取到的余荫。

  台湾大学工商管理学系特聘教授陈忠仁认为,台湾电子链代工企业的命运是,若产品规格没有提升,或出现新的产品替代,毛利便随产品生命周期往下降。因此,纬创和鸿海们都会提前布局新兴业务,分散押宝,来保证业务订单持续转型的灵活性,这也是的电子代工产业链正在同步借鉴的押注策略。

  但是,分散押宝能够成功的最根本条件是场景生态和终端品牌方具备充足的活力与养分,并能够和产业链伙伴实现紧密持续的强。这一点上,从目前上升动能最强的车载场景来看,中国电子供应链的“跟队转型”有望更具优势。

  而回顾台湾电子产业链,在PC时代,台湾尚有华硕、宏基这样的终端品牌存在;智能手机时代,HTC半路崩卒;到了AI时代,台湾本地电子品牌似乎已经失去了角逐全球市场的机会。没有强势的终端品牌与广阔的全球市场作为迭代基础支撑,仅靠代工业务将越来越难抓住产业变化的新潮流。

  归根结底,所有的技术创新和投资布局,都需要场景消费活力所带来的丰富需求、多样生态和灵敏嗅觉。

  还是以手机行业为例,同样曾是依附于苹果的果链成员,欧菲光在2020年脱离果链之后陷入困境,三年亏损近百亿,市值从700亿元人民币跌至170亿元人民币。但随着华为Mate 60系列的回归,欧菲光在2023年第三季度实现了盈利。手机业务的重新复苏,也支撑了欧菲光对智能汽车等新兴业务领域的投资拓展。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场景活力和终端品牌的重要性。同样是智能手机供应链厂商,即便是苹果销量下滑,但依托华为、小米、OPPO、vivo四大国产智能机品牌,的智能手机供应链企业仍然能够依赖巨大的本土腹地市场,继续榨干智能手机市场的剩余价值,在小米旗下Redmi的“2万亿新宏图计划”和华为旗下的“南泥湾”计划中找到更大的转圜空间,尝试向价值链更高处进化。

  基于中国腹地市场更加广阔,市场体量更加庞大且消费需求更加丰富,这也得以同时为多个新型场景和头部品牌提供更加稳定的终端用户需求和商业扩张潜力。例如在台湾电子产业链同样重视布局的智能汽车领域,已经涌现出比亚迪、理想、小鹏、蔚来等诸多电动车品牌。

  在这些终端品牌的成长和壮大过程中,的供应链企业实现了和终端品牌共同成长,新品研发策略绑定更紧密,并在汽车智能化时代站在更加重要的价值链环节上。所以,要果链还是要华链?要代工还是要品牌?要AI还是要造车?——中国如今给出的答案是都要。进一步来说,果链故事可以过时,终端品牌必须强势。


随便看看